欢迎来到!深圳戴泰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官网官网!
技术热线:0755-23426380
  1. 您的位置:
  2. 网站首页
  3. >
  4. 应用案例
  5. >
  6. 汽车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

汽车线束装配及密封作业指导书

发布时间:03/15 —— 2023 1420

注意事项

1. 所有线束要求布线整齐、固定牢固、不可有晃动悬垂、不可有干涉受力、不可有摩擦破损。为使线束布置得合理美观布线时可利用各种型号、大小的固定支架,线束敷设时要充分考虑各种电器元件和插接头的具体安装位置,同时要与车身结构相结合进行走线和预留线束的长度。


对于车身上长出和不用的线束应折叠盘好,插接头密封保护,且不得在车身上有悬垂晃动、承载受力。线束的外护套不能出现波纹管断裂现象,否则必须进行包扎处理,包波纹管后用胶带或扎带扎紧。


2. 主线束与底盘线束的对接、顶架线束与主线束的对接、底盘线束与发动机线束的对接、顶架线束与后尾线束的对接、电控线束的诊断插口等必须要放在容易检修的地方。同时各种线束的插接头在线束捆扎固定时要放到维修人员方便操作的检修口附近。 


3. 线束经过孔洞时,必须用穿线护套保护(若无合适的穿线护套可用波纹管或黑色橡胶替代,但要固定牢固不可使其脱落),穿过车身的孔洞,应加密封胶填满孔洞缝隙,以免灰尘进入车厢内部。


线束过拐角边棱时应包橡胶皮或地板革保护,用地板革保护时,在外漏或打开舱门等容易看到的地方要用与其周围的颜色相同或相近的颜色。 


4. 车辆批量生产时,有作业指导书的,首先应严格遵循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执行。没有作业指导书的,安装时,应从线束固定位置,固定方式,固定点数量等方面保证生产的一致性。


5. 线束安装布置要避开高温(排气管、打气泵等)、易潮湿(发动机下部区域等)、易腐蚀部位(蓄电池底座区域等)。


一、顶架线束

工艺内容:

(1)顶架线束沿着大顶骨架的过线孔走线;阅读灯线束、顶置空调线束用车身线卡固定在风道内(有行李支架的线束用扎带捆扎在行李支架上,要求线束必须走在行李支架吊架下型材的上表面,下支架有竖型材时,把线束从下型材的里面(即靠边窗侧)绕行后再在吊架的下型材上表面上固定),避免影响行李架下封板上的过渡板安装。沿着司机门前立柱(公交车多在司机门后立柱)送至主线束接口处。 


顶横梁之间间距较大时,顶架线束要用专用铁线卡(镀胶100*13) 3758-00005固定。


注意:司机在右侧的出口车线束安装方向与国内同型号车左右侧正好相反。


工艺参数

1.  插件处线束应有活动余量(30~50)mm 

2.  插体两端(30~50)mm必须有固定点。

3.  行李支架上两固定点间距(300~400)mm,其它固定点间距不大于700mm。 

4.  线束下垂量不小于10mm。


质量要求:

1. 线束与电器相接时,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2. 插体不得受力,不能拉的过紧或过松。 

3. 线束固定点间距适当。 

4. 顶架线束不允许走在隔热板里面! 

5. 线卡固定时将线卡绕线束卷起一圈,并用手将支架上推,保证线束与线卡不能有相对运动,而不是简单的把线卡弯上去。应适当将线夹压扁使线束和它没有位移,并且不得明显下垂。 

6. 线束走向平直,不得低于型材下平面,多余的长出的线束折叠整齐后固定牢固。 

7. 顶风窗线束与顶风窗推拉杆活动件间不得干涉摩擦,间距至少要有(30~50)mm,并且要留有足够的活动余量(根据顶风窗推拉杆在开关两种状态下的活动量),不得使线束受力承载及在推拉时不能挤压线束。 

8. 通道灯、喇叭、门灯、司机灯、阅读灯、装饰灯、示高灯等电器成品在安装时不能挤压线束,尤其对于需要现场开孔的情况严禁损伤线束。


(2)顶架线束的型材过孔必须有相匹配的穿线护套。


工艺参数:

穿线护套长度不得大于型材过孔10mm。


质量要求:

穿线护套不允许出现只有一边穿过型材,另一端落在型材中间的现象,也不允许穿线护套过长,将线束夹在护套缝隙内的现象。


(3)线束根据线色、线号插接正确到位。


质量要求:

与顶架线束的对接插体要求连接可靠、接线正确。线束的插接器有损坏时必须更换,严禁隐蔽起来造成车辆质量隐患。


(4)过拐角棱边时加黑胶皮、波纹管或地板革保护。


工艺参数:

棱角两端80mm之内应有固定点。


质量要求:

线束与固定点之间不出现相对运动。


(5)城市客车的路牌接线不能外露要注意隐蔽和固定牢固。


质量要求:

城市客车的路牌接线不能放在路牌玻璃部位,应顺路牌支架固定后对接前后路牌。


(6)空调面板处和风道内的插接器要求必须插接牢固,避免接触不良。 

注意:空调接地线必须固定牢固。


质量要求:

空调接地线应加平垫圈和弹簧垫圈固定牢固。


二、仪表主线束

工艺内容:

(1)一般情况下用塑料扎带将主线束固定在前仪表横梁上。扎带无法固定时必须使用仪表线卡或车身线卡固定(使用手电钻在前仪表横梁上打孔,将车身线卡或仪表线卡固定在横梁上,从而固定线束)。


工艺参数:

固定点间距不得大于200mm。


质量要求:

1.  线束固定点间距适当。线束的布设应保证整齐。线束的长度至少需留有150mm的维修余量,预留余量的分支线束要叠放整齐用扎带捆扎牢固。 

2.  固定线束时,要考虑安装仪表板等部件时不得挤压损伤线束,有开孔打钉等操作时更应该考虑保护好线束,使其不得受到损伤。


(2)过仪表台支架等锋利部位加保护。


质量要求:

防止线束被割坏,必要时加PE板保护。


(3)线束与运动部件间应留有间隙,避免与活动部件(如:雨刮器传动杆,油门操纵件、离合操纵件、刹车操纵件)产生干涉、摩擦。


工艺参数:

间隙为(30-50mm)


质量要求:

不得和运动部件干涉。严禁线束晃动和摩擦。


(4)线束与电器相接时,线束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工艺参数:

接头处不可受力,活动余量(30-50mm)


质量要求:

线束与电器件连接后应留出一定的余量,方便电器件取出维修,线束余量以满足条件为:电器件取出仪表台后露出线束约100mm。


(5)插接体两端应有固定点。


工艺参数:

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应有固定点。


质量要求:

插接件不得悬空、晃动、承载。


(6)根据线色、线号,正确连接插接体。


质量要求:

线束的插接器有损坏时必须更换,严禁隐蔽起来造成车辆质量隐患。对接插体要求连接可靠、接线正确,并要放到维修人员方便操作的检修口附近。


(7)雨刮器水管布置在前风挡下,使用镀胶线卡固定。


工艺参数:

下垂量小于20mm。


质量要求:

不得将水管夹扁影响洗涤器的正常工作,同时管子也不得过松下垂。


(8)仪表台下线束仓体地板过孔加橡胶胶圈保护并涂黑色西卡胶密封。


工艺参数:

橡胶胶圈特殊情况下若剪开,开口间隙小于5mm。


质量要求:

1.  胶圈大小与孔径匹配。 

2.  涂胶均匀,密封严实不透光,无漏打,打胶不完全的现象,并要在舱体过孔两侧把胶刮均匀。


(9)电器盒在安装之前,电器盒表面用防护布保护,防止继电器插件脱落丢失,同时防止锯沫、铁渣等杂物掉入电器盒。


质量要求:

对生产过程中车辆的电器盒进行保护,避免锯沫、铁渣等杂物掉入电器盒。


三、前围线束

工艺内容:

1. 线束固定须用车身线卡固定。 

2. 与前照灯的接线应保证垂直向下,以免水顺线进入灯内。 

3. 与电喇叭的接线应保证电源线与控制线接线方向一致,接线牢固可靠。 

4. 过孔必须用橡胶胶圈保护,并打胶密封。


工艺参数:

1.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2.  活动余量(30~50)mm。 

3. 插体两端(30~50)mm处要有固定点。


质量要求:

1. 线束要求顺直整齐、不悬垂受力、不干涉摩擦、必须固定牢固。 

2.  线束过边楞锐角等处要用波纹管、黑色胶皮等进行保护,保护物要固定牢固,不能脱落。

3. 插体要插接正确牢固,插体两端(30~50)mm处要有固定点,插体处要留有活动余量(30~50)mm。 


四、油箱仓体线束

工艺内容:

1.  插接体两端应有固定点。 

2.  线束和油路分开固定。


工艺参数:

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应有固定点。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质量要求:

插接件不得悬空,晃动,承载。


五、电瓶仓体线束

工艺内容:

1. 安装蓄电池时,先正极柱接上火线,再连接两蓄电池接线(过桥线),最后再接搭铁线(欧IV发动机时,先接搭铁线,再接蓄电池连接线,后接火线)。 

2. 拆下蓄电池时,先拆搭铁线,后拆两蓄电池连接线(过桥线),最后再拆火线(欧IV发动机时,先拆火线线,再拆蓄电池连接线,后拆搭铁线)。 

3. 如果极柱与夹头氧化生锈严重,该电瓶退库。 

4. 线束过仓体封板要用白色塑料管夹来固定,无管夹的必须有过线胶圈保护,且过线胶圈不松脱,打密封胶密封。 

5. 继电器盒和其它电器控制单元要摆放整齐,固定牢固,按照线号、线色正确接线,要求线束从下往上插接,避免水雾等顺线束进入电器元件。 

6. 舱体内沿封板布线时必须用车身线卡打孔固定。


工艺参数: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质量要求:

1. 保证蓄电池的电桩头与电源线紧密接触,不可松动。

2. 接线桩头处涂一层凡士林或黄油以防止接线桩头氧化生锈。

3. 连接蓄电池电缆时要注意极性,不能接反。

4. 严禁在蓄电池附近进行电焊和气焊作业。

5. 严禁在蓄电池上方传递工具。

6. 线束不能和尖棱尖角干涉,若干涉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并要保证龙骨胶条/波纹管等不脱落),且线束不晃动。

7.  线束在白色管夹中固定时必须保证同批次的车辆线束布置顺序的一致性。

8.  准确接线后把线束捋顺摆放整齐用扎带把多余的线束捆扎固定牢固。

9. 线束必须要保证顺直、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10.  继电器盒和电器控制单元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11. 严禁佩戴戒指、手表、手镯、项链、耳环等金属首饰。


六、司机窗下电器舱线束

工艺内容:

1.  底盘线束和主线束在进入此舱体过封板时必须有保护措施:圆孔用过线胶圈,同时要打胶密封;边棱锐角要用波纹管或黑色胶皮地板革等。 

2. 各种电器控制单元要按照安装位置竖向摆放整齐,固定牢固,按照线号、线色正确接线,要求线束从下往上插接,避免水雾等顺线束进入电器元件。 

3.  舱体内布线时用车身线卡打孔固定或用扎带捆扎牢固。


工艺参数:

按照“线束的插接和密封”规范去操作。


质量要求:

1.  保护措施要牢固不可脱落,打胶处要涂匀不透光,无漏打,打胶不完全的现象。 

2.  准确接线后把线束捋顺摆放整齐用扎带把多余的线束捆扎固定牢固,在维修、插体、活动部件处均须留有余量(30~50)mm。 

3. 线束必须要保证顺直、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4.  电器控制单元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七、舱门上装有标志灯的舱体线束

工艺内容:

1. 舱体灯线在舱内沿车身骨架型材整齐布置。 

2. 舱体灯线过舱门时预留活动余量(30~50)mm。 

3. 舱体灯线在舱门上用定位块整齐布置、固定。


工艺参数:

1.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2.  预留活动余量(30~50)mm。 

3. 按照“线束的插接”规范去操作。

注:用穿线护槽或定位块时按照“穿线护槽的使用规范”和“定位块的使用规范”去操作。


质量要求:

1.  保证线束顺直、美观、不悬垂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固定牢固,尤其要注意在舱门开关时不能与线束和线束的固定点干涉。 

2.  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要有固定点。


八、TELMA缓速器电源负极的安装要求

工艺内容:

•  在汽车上安装TELMA缓速器前或在检验时,需注意的是一定要把电源正极电路断开,可以用电池组总开关,也可以从电池上断开(+)正极电缆的方式断开。 

•  继电器盒的负极M端子必须与缓速器的负极端子连接。

•  电源负极螺母按规定力矩拧紧。

•  当两根电缆一起固定时,在距离端子300mm处两根电缆间必须有固定点,后面的电缆根据要求固定点间距(300~400)mm固定在底盘上。


工艺参数:

•  电源负极螺母的拧紧力矩: 

- 继电器盒内M6接线端:用手臂臂力紧固,以螺栓弹簧垫圈压平为准。(6N.m±20%) 

- F缓速器上的M8接线端:用手臂臂力紧固,以螺栓弹簧垫圈压平为准。(12N.m±20%)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质量要求:

1.  安装时需关掉电池总开关进行安装,当再次连接电池组(+)极时,请确保所有的电缆已连接并固定牢固。 

2.  为了避免因负极线的安装导致继电器盒触点烧毁,安装过程中必须首先对负极线束进行安装固定,并全面检查确认接线正确后,才能进行正极线束的安装固定。 

3.  缓速器多余的线束与车身线束一同捆绑整齐,固定牢固,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多余的线束捆绑整齐,要求不可受力承载、不可干涉摩擦、不可挤压悬垂。 

4. 缓速器工作时散发很高的温度,线束固定时与缓速器间隔至少在120mm以上避免灼伤,否则加隔热面保护,并且线束不得布置在缓速器的上方。


九、VOITH自动变速箱

工艺内容:

1.  变速箱ECU两侧线束安装后,在线束的外侧要预留至少100mm的空间,便于维修,否则线束拆卸不下来。 

2.  线束的弯曲半径不能小于20mm,要有良好的过渡。 

3.  变速箱和ECU连接电缆线的插接件在插接时要慢慢旋进去,到位后自动锁定,不可用蛮力操作。


工艺参数:

1.  ECU线束的两侧要预留100mm以上的空间。 

2. 线束弯曲半径不能小于20mm。 

3. 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


质量要求:

1.  根据变速箱ECU和电磁阀、传感器及CAN总线接口的位置不同,线束沿车身骨架和支架按照车身线束一同布线,固定牢固,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多余的线束捆绑整齐,要求不可受力承载、不可干涉摩擦、不可挤压悬垂。 

2.  报警提示连接有问题时,要用小镜子反照,察看是否插针歪了,若是用工具慢慢扳正,在插接。 

3. ECU和电器控制单元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十、发动机舱体线束

工艺内容:

(1) 后尾线束走向布置: 

方案一:线束直接沿副水箱支架向上走线,在仓体中部向两侧后尾立柱方向走线。 

方案二:后尾线束沿右侧车身骨架布置到右后侧围立柱,然后向上沿仓体走向另一侧立柱。 

方案三:左右后尾线束与顶架线束对接后分别沿左右侧后围立柱和副水箱支架横梁布线到灯具和传感器、副启动盒等电器元件的具体安装位置处。 

注意:由于发动机结构原因油路在上、线路在下时,油管的接头部位与线束不能出现上下正对的现象(保证油管接头漏油时不能漏到线束上)。


工艺参数:

线束固定点间距不大于400mm。


质量要求:

1.  后尾线束走在后备仓体上面部分,一般用车身线卡固定(间距不大于400mm),若用扎带穿过的钢丝网格要大于等于2格网格。 

2. 后尾线束在最后牛腿和最后车架横梁上及与发动机连接的固定支架上固定,均不得用扎带固定,打孔用车身线卡固定。(因为扎带不能重复使用,要考虑到维修的方便性,尽可能不用扎带)

3.  多余的临时的线束用扎带固定不得随意晃动。插接件的固定,应避免插接件悬空,晃动,承载。 

4. 由于后发动机舱电器件较多,空间有限,必须保证线束不能相互干涉、摩擦、受力。 

5.  线束过拐角边棱时应包橡胶皮、波纹管或地板革保护。

6.  为确保线束布置走向的合理性、维修的方便性、固定的一致性可适当安装不同型号的固定支架:直板型、L型、镀较的、镀锌的等等,但必须保证生产批次的一致性。


(2)电路避开排气管(间距在200mm以上)、避开打气泵及连接钢管(间距在50mm以上)等高温部件,如果由于发动机原因实在无法避开,必须用玻纤管或隔热玻璃丝面对每根线单独包扎防护(防护后间距大于50mm),包扎后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架上。


工艺参数:

1.  电路避开排气管(间距在200mm以上)

2.  避开打气泵及连接钢管(间距在50mm以上)

3.  玻纤管或隔热面防护后间距大于50mm以上。


质量要求:

电路避开排气管、打气泵连接钢管等高温部件;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身上,固定牢固不松动。(在热源部位不允许用扎带固定线束,原因是扎带经过长时间烘烤后会变脆脱落)。


(3)发动机仓体灭火弹导火索线束在仓体上边网格上扎带固定(扎带颜色应与导火索护线套颜色一致)。


工艺参数:

选用4*150的扎带。


质量要求:

扎带固定于网格的十字交叉部位,线束布置顺直。


(4)线束不得同发动机油管,助力转向油管接触,应分开固定。


工艺参数:

间距大于30mm。


质量要求:

线束油管分开固定无接触。


(5)空调线束的多余部分不允许扎在后备仓体内,扎在车厢风道内。根据空调压缩机的位置不同,空调线束要沿车身骨架型材、牛腿、副水箱支架或者发动机后备舱的上舱板布线,由于空间关系实在没有好的位置布线也可部分用双头扎带与空调媒管固定在一起。


工艺参数:

折弯长度控制在一米左右,不准绕成一团放在风道内。


质量要求:

1.  发动机仓体内空调线束留的刚好够用为标准。压缩机线束要求要有50mm的活动余量。

2.  空调压缩机火线沿压缩机支架、副水箱支架、车身骨架用车身线卡固定布线,不许悬空承载、摩擦干涉。火线保险要固定牢固,不可松动。 

3.  空调线束要求尽可能与后尾线束向一起布线固定,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4.  空调压缩机处的插接器要插接牢固正确,避免接触不良。


(6)传感器胶套保护完全,不允许有套一半的现象。 

1.  后置发动机仓线束通用规范见通知单:450010965:发动机线束及后尾线束,在各个仓门、检修口、尾灯安装口所能看到的主杆部 分线束、分支部分线束顺直布置,不允许出现打折捆扎的现象。(若线束过长,线 束必须打折的,打折捆扎部分线束隐藏布置不外露,在各个仓门处尽量不被人看 到。)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得出现扎带捆扎线束现象。


2.  空滤器报警器安装规范:空滤器报警器安装在空滤器附近牛腿上,固定方式保证批量一致。要求:固定 支架牢固不晃动,无干涉(必要时加玻纹管保护,玻纹管两端及关健部位缠黑色防。


(7)水胶带。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允许出现扎带捆扎管子现象。


其它:

1.  电器盒和电器控制单元及空滤器等部件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2.  所有电器盒与电器元件插接时线束要从下往上插接,避免进水。

二十、起动机线束和发电机线束

工艺内容:

1.  起动机线束和发动机线束穿玻纤管保护 

2.  电瓶舱和起动机位置在车架的同侧时起动机线束用固定支架固定到车架大梁上;若是异侧时则需先从车架最后横梁处(或焊接圆钢)过渡到另一侧再沿车架大梁固定。 

3.  发电机线束一般根据电瓶舱和发电机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电瓶舱和发电机在起动机的同侧时线束通常用支架固定在车架的纵梁上;电瓶舱和发电机在起动机的异侧时,一种是线束先沿纵梁固定再借助中冷器的支架向上走线从发动机的尾部上方跨越到发电机处,另一种是线束从车架最后横梁处(或焊接圆钢)过渡到另一侧再沿纵梁或中冷器支架敷设。个别情况可利用形状和大小都不同的固定支架在发动机上敷设。 

发电机线束不得和搭铁线束捆扎在一起。


质量要求:

1. 要求线束应有活动余量(30~50)mm。 

2. 玻纤管保护完全,线束端头露出玻纤管部分不超过50mm, 

3. 线束余量预留要求:先使线束端头与电机接线柱试连接,确定长度后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线束活动余量(30~50)mm。 

4.  为确保线束布置走向的合理性、维修的方便性、固定的一致性可适当安装不同型号的固定支架:直板型、L型、镀较的、镀锌的等等,但必须保证生产批次的一致性。 

5.  线束布置整齐、固定牢固、不可有晃动悬垂、不可有干涉受力、不可有摩擦破损。


二十一、拖运

工艺内容:

(1)承装拖运底盘时,拖车钩过孔有护圈时应将护圈摘掉,使护圈不受破损,到吊装工位再将护圈套上保护过线。


质量要求:

承装底盘拖运不得损伤过线孔胶圈,或波纹管。


(2)承装车间走线时,较长的线头应在车身上盘好。


质量要求:

不得将线束在地上拖拉,不得脚踩。


二十二、线束插接前插接件的检查

工艺内容:

1.  在对线束插接件插接前,先检查插接件的完好情况,主要检查项目如下:防水插接件的定位块是否完好,不用的孔位是否用专用防水塞塞上,插针是否有弯曲变形的现象发生,线上的防水塞是否正确插入插接件护套空内(插入后防水塞应与护套良好贴合,不出现扭曲变形的现象,避免插接件进水),护套锁止扣有无损坏等。 

2.  普通非防水插接件要按防水插接件进行检查,发动机处所有插接件必须防水处理。


质量要求:

插接件插接后要检查插针有从护套中退出的现象发生,插接件是否震动,线束是否扎的过紧(主要是与灯具、电磁阀等连接处)如果发现插接件有震动,应对插接件进行固定(插接件处长时间震动有可能造成插接件的脱落)对于螺旋装插接件一定要旋到位(到位时能听见清脆的响声),否则长时间运行后会有线束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


二十三、线束剪切接线规范

工艺内容:

1.  主要针对传感器线束的操作,主线束不得出现剪切再接线现象。  

2.  当线束过短需再接线时,剪切线束不得平齐剪下,应使两根线束接头相蹉30mm左右,导体压接时不应压断,接点的横断面应符合质量要求。接线后,再包扎绝缘胶带。要求绝缘胶带包扎完全,胶带包扎厚度适当,安全、可靠、美观。  

3.  插接件之间插接不上需要重新压接端子时,端子应分别压紧在导体和绝缘层上,导体不应压断,绝缘层不应压入导体压接部位,压接后电线导体不能防碍插接。采用压接方法的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质量要求。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其拉力值应小于附表1的规定。 

4.  接线时所选导线与对接导线的线径和颜色要统一,若特殊情况下不能同意,要保证同型号车在相同位置接线必须一致。


工艺参数:

1.  线束接头相蹉30mm左右。 

2.  支线长度不应小于30mm。 

3.  接点之间,接点与分支点之间距离不应小于20mm。 

4.  电线与端子连接处需装绝缘套管时,绝缘套管长度不得小于20mm。


质量要求:

一、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和压接接点处横断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导体中所有单线的断面应呈不规则多边形,导体与端子相接部位、单线与单线之间应无明显缝隙,端子压接部位应包住全部导体。端子压接的卷曲部分a、b必须相接且对称。

2. 端子压接卷曲部分a、b端部距底部的距离d不小于单线标称值径的1/2。

3. 横断面底部两侧的毛刺高e应不超过端子压接后的厚度g,毛刺宽度f应不超过g的1/2。


二、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和压接接点处横断面不允许存在下列任何一种缺陷: 

1.  端子卷曲部分a、b之间有缝隙。

2.  端子卷曲a或b的端部与端子其它部位相接。

3.  横断面上端子压接部位出现裂纹h。


三、要求绝缘胶带包扎完全,胶带包扎厚度适当,安全、可靠、美观。


二十四、橡胶胶圈的使用

工艺内容:

所经过的过线孔处都要用相应的穿线护套或橡胶护圈进行保护,特别指出集中润滑过管孔也必须加橡胶护圈保护!橡胶胶圈特殊情况下若剪开,开口间隙小于5mm,


工艺参数:

开口间隙小于5mm


质量要求:

所经过的过线孔处都要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于剪开的胶圈要对接好涂密封胶(过孔为圆孔的应使用橡胶胶圈保护;过线孔为椭圆孔,长方孔及双层料厚的圆孔使用波纹管保护)


二十五、定位块的使用规范

工艺内容:

1. 选取与粘接部位颜色相近的定位块,并清洁待粘接部位, 

2. 定位块在粘接前应先在粘接部位擦拭丙酮处理,等待(2~3)分钟 

3. 粘接定位块


工艺参数:

定位块应用于固定侧围标志 灯线,传感器线等细小的单根 线束。 

定位块粘接间距:(200-300mm)


质量要求:

1.  擦拭后的表面应干净无异物。 

2.  粘接牢固, 

3.  定位块粘接间距适当。

4.  定位块粘接部位尽量隐蔽。


二十六、扎带的使用规范

工艺内容:

(1)1. 底盘上线束固定时,扎带间间距根据实际需要装配,一般情况下间距应为(300-400)mm。


工艺参数:

扎带间间距: 一般情况下间距应为(300~400)mm


质量要求:

装配后要求线束不得明显下垂和行车时摇摆。


(2)扎带扎紧后剪去多余部分。


工艺参数:

露出部分不大于3mm


质量要求:

锁紧凸出齿露出金属镶片外两个齿。剪切平齐


(3)单根胶管只在波纹管两端使用小扎带(规格为4*150)扎紧,一般情况下中间不用扎带固定,若因弯曲等特殊情况,在管中间可根据需要使用扎带。


(4)正常情况下,单根管子包扎固定使用4*150的扎带,两到三根管子包扎固定选用8*175的扎带,多根管子和线束固定选用8*240的扎带;规格为10*400的扎带只在临时固定且8*240的长度不够时使用。


(5)一般情况下扎带头尽量向下。


质量要求:

剪切后扎带不得有尖角。


二十七、穿线护栖的使用规范

工艺内容:

1. 根据固定部位型材长度或仓门宽度选取合适长度的穿线护槽。

2. 确定固定点位置后手电钻打孔(孔径同自攻丝直径匹配) 

3. 自攻丝紧固穿线护槽。 

4. 将线束用扎带固定在穿线护槽内。


工艺参数:

根据车型结构主要应用于带有标志灯的侧仓门、后备仓门、行李仓、油箱仓等仓体型材上。 


注:电瓶仓仓门或压缩机仓仓门根据仓门结构若有栅格窗的采用粘块粘接固定工艺准许《定位块的使用规范》。


质量要求:

1. 单根穿线护槽至少应有两个固定点固定。 

2. 紧固牢固无松动。 

3. 线束在穿线护槽内固定间距(200~300)mm。


二十八、密封

工艺内容:

1.  所有行李仓体、电器仓体、驾驶区地板过线孔及顶风道过线孔等应涂密封胶; 

2.  驾驶区及仓体的过线孔处要有护套保护并涂密封胶防护。 

3.  线束与车外相通的过线孔涂胶密封;部分选装线束如果未用,必须用铝板、PE板堵住过线孔后打胶密封!

4. 后围拐角处媒管及线束的大孔,后置车大行李仓体等过线孔用发泡剂密封!


工艺参数:

胶种类:JGY-1 黑色西卡胶


质量要求:

打胶完全,不允许存在漏打、密封处透光、漏气等现象! 

特别要求:线束孔部位密封,注意密封胶需将线束与胶圈接缝、胶圈与封板接缝完全密封(胶圈单面内外侧打胶密封)。


image.png


二十九、电子器件控制单元安装要求

工艺内容:

电子器件控制单元(起动保护器、缓速器控制盒、ABS的ECU,电控发动机的ECU,ECAS的ECU,副起动控制盒,车门遥控器、干燥器传感器、集中润滑的ECU)竖向安装,即线束应从下向上进入控制盒,防止ECU、控制单元其它方向安装时进尘、进水。


质量要求:

电子器件控制单元均竖向安装。


附表1:拉力值

image.png


说明:原则上不允许车间自行接线,但现实情况避免不了要接线(尤其是试制车间试制公交车)。




产品推荐 Product recommendation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