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格局 VS 进入壁垒
发布时间:07/14 —— 2021
1424
Industry Competitive Landscape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体系。主要的合作模式包括:
平行配套模式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均面向社会,实现全球采购市场化运作。塔式发展模式是以汽车整车厂商为核心,以零部件供应商为支撑的金字塔形多层级配套供应体系。该模式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有着更紧密合作关系。纵向一体化模式即整车企业既生产整车又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零部件。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行业正逐步向生产精益化、非核心业务外部化、产业链配置全球化、管理机构精简化的方向演化发展。受此影响,国内整车厂商正逐渐由纵向一体化模式向平行配套模式和塔式发展模式转变。
汽车厂商尤其是全球汽车品牌通常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的供应商管理,供应商体系较为封闭。少数外资及合资汽车线束企业长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汽车线束行业寡头竞争的局面。主要以德国的莱尼、德科斯米尔、科络普,日本的矢崎、住友电气以及美国的李尔、安波福等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及其合资厂商为代表。
目前,我国汽车线束行业竞争情况较为分散,没有绝对占据垄断地位的汽车线束企业。同时,汽车整车厂商基本实施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进入壁垒较高,供应体系相对封闭、合作相对稳定。因此,依靠和合资汽车厂商的密切合作,外资线束品牌厂商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国内自主线束厂商通常为国产汽车进行供货,只有包括昆山沪光在内的少部分汽车线束生产商能够进入到合资汽车品牌的供应商体系。
整车厂商往往对汽车线束供应商建立了严格的认证评价标准。一般而言,汽车线束企业想要进入整车厂商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不仅要先通过国际汽车工作组制定的IATF16949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还要满足整车厂商在产品质量/同步开发/物流运输/管理水平/成本控制/财务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标准和要求。
在产品进入批量生产前,还需履行严格的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和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并经过较长时间的产品装机试验考核,产品经认可后方能进行批量生产供货。
上述认证成本较高,过程复杂,一般需要1-3年才能完成。
在行业通行标准的基础上,整车厂商对汽车线束等零部件供应商通常实行个性化资格认证及考核。隶属于同一体系(如德系、日系、美系等)的高端客户、高端车型通常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零部件供应商需在行业内积累充分的业绩表现和实践经验后方可参与竞争。同时,汽车线束企业一旦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新进入行业的企业在市场拓展上面临着较高的供应商资质壁垒。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既要确保传送电信号,也要保证连接电路的可靠性,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随着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演变,汽车车型更新换代周期逐步缩短,线束企业需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实力,配合整车厂商实现汽车线束同步开发。同时,伴随着人力成本高企及汽车整车制造商对产品质量的持续追求,汽车线束行业对设计、生产、物流的自动化水平也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汽车线束产品的机械强度、绝缘保护、电磁兼容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的轻量化也是影响续航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汽车线束企业的研发能力、新材料技术储备、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需更加领先、稳定、可靠。新进入企业规模较小,同步研发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汽车线束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为满足客户需求,企业需要有可靠的产能保证、及时的物流运输及严格的产品质量。同时,企业只有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润率。因此,汽车线束企业需要购建足量厂房和先进的高端设备以满足产品产能、质量等要求,且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还需要维持必要的原材料及产品库存,资金需求较高,对新进入的竞争者形成较高的资金门槛。汽车零部件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大规模等特点,在上述特点下,汽车线束企业需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综合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以应对库存及经营风险。同时,全球范围内的采购能力、供应链管理、实践经验是汽车线束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
只有具备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能力,汽车线束企业才能满足整车厂商严格的产品质量要求,并保证产能供应的持续性。突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基于高效的管理团队及管理思维,新企业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满足行业要求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较高的管理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