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把汽车线束比喻成汽车的经脉,全车线束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张巨大且复杂的经脉网络, 在保证各系统及部件连接的同时,还起着对数据、信号采集及交互的作用。 由此可见 汽车线束在汽车电路中的重要性。
从大的系统来讲,全车线束可分为 发动机线束、仪表线束、车身线束、底盘线束等,而在新能源车辆中还有多个 高压线束。
但在各品牌之间对全车线束的分类还是有所差异的,其中日产品牌的线束分类更为细化。
日产线束分类:
主线束
发动机室线束
发动机控制线束
车身线束
车门线束
底盘线束等
当然这么多的线束,肯定是不能随意布置,其 走线的方式方法绝对是有讲究的。
毕竟在走线的过程中,即要考虑到线束 所处位置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又要 注意固定位置是否存在干涉现象,同时 还要保证线束的松紧度适中,以 保证线束不会出现被拉断的现象。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说:“全车线束的布置是生厂商的事,在车辆出厂的时候都已经整好了,这能和修车扯上啥关系!还不如整点技术干货来的实在!”
其实不然,要知道现在汽车的电子化功能越来越多,想要靠纯修机械来立足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 一旦维修中涉及到电路部分,线束间的检测是始终跳不过的关键环节。
对于线束故障而言,无非是 断、短、虚三类故障点。而这些故障点大多数又多是人为故障点,比如搭铁点螺丝没拧紧、走线不规范导致线被压断、修理线束时忽略的工作环境导致线束腐蚀等。
针对这些故障点在进行检测时,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断、短、虚的位置点,只能在测量的过程中进行使用 排除法来确定最终位置。
虽说,在我们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根据故障现象,先大概的确定一个测量范围,然后再去逐一测量,这样便能提高工作效率。
可如果我们的经验不足,肿么办?
判断的测量范围根本牛马不相及,该肿么办?
总能碰上让人脑壳痛的人为故障,又该肿么办?
当然是要先 了解线束走线规则,并从中总结出理论经验来辅助实战,同时还要提前防止人为故障的发生。
画重点时间
切记:严格要求自己就是方便他人,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
汽车线束的走线规则基本要求
一、固定可靠
1.应避免线束低垂、移位现象的发生。
2.线束拐点处应规避锐角的出现,直角拐点处应布置两个固定点,钝角观点处需用一个固定点固定。
3.直线距离固定点距离之间一般不大于300mm,在距插接件前120mm左右位置处应布置固定点。
4.固定过程中应避免线束直接承受压力,且固定部位不能过紧或过松。
5.线束与周围零部件间的距离要合理,过松可能会导致车辆在颠簸路面行驶时伴有异响、过紧可能会导致线束绝缘层的磨损。
6.对于安装在振动或运动部件上的线束,应根据实际情况预留一定的长度,来保证线束间连接的可靠度。
可能人为故障点:
a.走线拐角过小,使导线出现弯折,导致线束断路或短路现象的发生。
b.未给导线预留合适的长度,导致线束长期承受拉力而造成线束内部出现虚接故障。
c.因插接器外观相似,出现误插的现象。
d.接地点处车漆未清理干净,造成搭铁不良。
e.因线束接线处防水措施不到位,导致线束连接处腐蚀。
二、防干涉
1.与运动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应大于25mm。
2.与排气歧管之间的距离应大于50mm。
3.与发动机处温度大于150℃的零部件间的距离应大于50mm。
4.不与燃油管路、制动管路使用相同的固定点。
5.不与燃油管路、制动管路交叉或接触。
可能人为故障点:
a.与运动件接触,导致绝缘层破损或线束断裂,出现短路或断路现象。
b.与排气管接触,导致绝缘层融化粘连,出现短路现象。
c.线束通过燃油管路或制动管路等进行固定,导致管路出现磨损漏油现象。
d.发动机舱高温环境下的线束未做隔热处理,导致过早老化。
三、防干扰
1.尽量避开零部件间的电磁干扰,应尽可能的离如喇叭、点火线圈、电机类等用电部件远的位置。
2.传感器类线束应避开大电流部件的电源线,相互间的距离不低于300mm。
3.合理布置用电器位置,尽可能的缩短信号线的长度。
4.可在容易受到干扰位置的用电器壳体上增加屏蔽接地。
5.在对通讯线束维修时,应采用相同线径的导线和原接线方式来保证线束修复质量,尽可能的降低因修复而导致的干扰。
可能人为故障点:
a.信号线的走线位置离干扰源过近,导致信号失准的故障。
b.接线时未按照原有线束的线径和接线方法进行,造成通信故障。
以上就是汽车线束的走线基本原则,在实际维修中还需活学活用。说完了理论内容,下期我们来点实操,唠一唠汽车线束的维修。